大道小道,人心世道。可道之道,听我一语道破,从头道来。
前些天,全国两会上,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批评冬奥运动员,说夺冠后只感谢父母,而没有先感谢国家,因而要对运动员需要进行德育教育。对此,媒体与网络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这位官员, 已经批评很多天了。我倒觉得比起谈论个别官员,不如关注一下这件事有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问:中国人的道德,是否提倡“先谢国家后谢父母”;第二问: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既然说到德育、道德教育。道德是个晚近的词,道德这个意义在中国传统中,多数时间,用到的更多是“人伦”。倫的右半边是“侖”,《说文》的解释是“思也。从亼(集)从册。”可见其字义是“思想”,而思想需要条理,“亼”是条理的集合,“册”是条理的区分。所以所有右边一半是“侖”字的汉字,都带有条理、类别、秩序的意思。
比如论语的论——言而有理谓之论,论是指有条理的语言;再比如沦漪的沦——水中的波纹,必定是一环套一环,近小远大,近深远浅,次序不乱。这就形象地象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人之间的次序——“沦漪”的中心点是“己”,意味着所有的人伦道德,都是从自己开始的。“反求诸己”,“修己以敬”;之后,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推己及人”,从自己开始外推,父母兄弟,诸姑伯叔,君臣朋友,陌路国人。这样一层浅于一层,逐渐就推到水波纹的外圈去了。
所以,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先家后国的顺序一定不能乱。是以感谢父母,也一定要放在感谢国家之前。
接下来我们再说另外一个问题,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运动参赛夺金,到底为了什么?
60年代的时候,我们跟未建交的国家比赛,都采取“弃权”的态度——体育不只是体育,而是跟政治挂钩。到了80年代,围棋界的一代圣手聂卫平连续11次击败强大的日本棋手,国人为之震动,喊出“国运盛、棋运盛”的口号。然而把国运和“棋运”又这样挂钩,毕竟是可笑的——难道后来老聂输棋,中国棋手不敌日韩,就是我国国运衰败,国力一蹶不振么?
为中国实现奥运会“0的突破”的著名运动员许海峰曾谈到过金牌的分量问题。当年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提高公民的自信心、凝聚力,以体育“为国争光”是需要的。但今天我们已是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国人在世界上早已昂首阔步,不需要也不应该靠一两个金牌来鼓励自信。此时还凄凄然执着于一个金牌选手是否把感谢国家挂在嘴上,这是爱国,还是瞧不起我们国家呢!
提醒某些体育官员:关于体育的意义,毛泽东主席有两句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抛开政绩追求与“象征意义”,让运动回归锻炼的本质,这才是体育发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