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文化大国的节庆之道

    ——从端午节被“抢走”说起

    1. 韩国思密达粽子门事件及辨伪

    今天咱们先来看这么一组图片。

    这是最近网上流传的一个图片帖子,大意是一个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嫌中国人不会吃粽子,手把手教给中国人应该怎么吃粽子,怎么想着屈原。

    其实,两年前曾有过一个所谓“争抢端午节”的事件,韩国人把他们的“端午祭”拿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在报道中,很多媒体就已经讲解过中韩两国端午庆典的差异。韩国端午祭不纪念屈原,而是祭祀他们当地的一些山神;不吃粽子,而吃“艾子糕”、喝薏仁汁,与中国的端午习俗相差甚远。韩国一位女明星甚至在台湾拍电视剧时,说自己是第一次吃到粽子。

    所以这套被称为“思密达粽子门”的图片,显然是别有用心制作的,可谓是漏洞百出。

    2. 大国国民的“民族感情”不应脆弱

    现在很多人,看到消息就相信,相信之后,要不就愤怒、要不就盲从、要不就盲从然后愤怒。从传销骗局到李洪志,从甩手疗法到张悟本,这么多年来,各行各业的骗术、骗子为什么总能大行其道?国人不是没有分辨真伪的智慧,而是缺少质疑真伪、了解事实的习惯。

    就比如关于韩国和中国的所谓“争抢端午节”事件——直到现在,有记者街头采访,还是几乎没有人了解详情,只有六成人模模糊糊认为是“中国的端午节被抢了”。

    当年很多人更是不了解这则新闻的内情,只看一个标题,就高叫韩国抢中国端午啦,伤害中国民族情感啦,还要“保卫端午节”。

    这次,“思密达粽子门”,媒体报道又提到[再次刺痛了国人在端午这个传统节日问题上的民族情感],当然跟帖就又有很多人一腔热火,满嘴怒骂。

    可是记者调查发现,多数人对端午节的了解,基本只有粽子+屈原四个字,对外怒吼的同时,并不真正热爱和了解自己的端午。

    可见对外张牙舞爪,常常因为对内自信不足。国际上并不会因为谩骂和愤怒尊重一个国家。想做全世界人眼里的文化大国,唯一的办法是从自己做起,每一个国民都有文化,都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只有这样,才是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文化的真正热爱。

    3. 对传统的最好保护是消灭对传统的无知

    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文历法的文化,历史典故的文化,养生防病的文化,民俗艺术的文化,很多相关的小知识,本来是很有意思的。

    (1)屈原有趣小知识——生在寅年寅月寅日

    比如,说端午纪念屈原,屈原是什么人?历来您听的介绍,多数都在说,他是楚国人,三闾大夫,爱国诗人等等。但是您知道吗,屈原生在一个最吉利的吉日,死在一个凶日。

    古人用干支来标记和计算时空概念,地支一共是12个,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发生、发展、高潮、结果,那么12地支是三个一组。其中代表事物发生、出生的,是子、丑、寅三个,三个生发了什么呢?生了三才,就是天、地、人。子生天,丑生地,寅生人。所以从夏商周的夏代,中国最早有完备历法的时期开始,《夏小正》就把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定在“建寅之月”。那么十一月才是子月,腊月是丑月。

    屈原生在什么时候?《离骚》里有一句说:“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摄提是古代天文术语“摄提格”,表示太岁在寅位,是寅年、虎年的意思,今年就是摄提格。孟陬是正月。这是寅年寅月。那么“唯庚寅吾以降”,是说生在庚寅日。他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这是大吉大利的。

    (2)端午节有趣小知识——端午节是屈原之前就有的凶日

    那么正月是寅月,顺着往下数,寅、卯、辰、巳、午,五月,正好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叫端午——端的是那辰巳午未的午。

    端午节因为在屈原之前就有了,上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田文,因为生在五月初五,差点被父亲弃养。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即位后还把生日改为十月初十。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史记•孟尝君列传》)

    (童贯及徽宗本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移之十月十日——宋•周密《齐东野语》)

    而且,这正是春夏交替的时节,“五毒”都出来活动,各种疾病(瘴气)开始流行。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比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药草,在室内洒雄黄酒,这些药草和药酒,都有防病、杀菌的功效。而因为驱邪要的药草生长在野外,所以庆祝活动也包括去郊外游玩。

    所以端午节可不只是粽子节,它从更早时,就是防病、防毒的“卫生节”。

    4.国家开始回归传统,是保护文化,保护民族优势,但还是要注意内涵。

    像很多这样的小知识,本来在是中国妇孺皆知的。然而因为被遗弃、贬低得太久而失传了,这很可惜。

    从五四时代开始,知识分子看到外国侵略中国,为祖国感到自卑,于是总结出一个模糊的口号:“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因为挨打,中国文化就是落后的,就要否定,提出不读中国书,打倒孔家店等等。

    实际上,“落后就要挨打”,只发生在科技导向的文明之间。中国可以说是一种非科技的礼教文明,在这种文明的圈子里,越是先进,反而越是缺乏武力。翻开历史书,中国历代本来极少有武力长期强盛的时候。汉唐是中华最强盛的时期,汉朝大部分时间被匈奴骚扰,要搞和亲;唐朝被突厥骚扰,甚至西藏的吐蕃政权,也攻占过首都长安。那么蒙古人,后金人——黑水女真,就直接把中国打下来,建立蒙元政权,满清政权。

    但因为武力不强,所以我们的文化就低劣么?古代很多灿烂的文明,因为武力上失败而被灭亡。然而中国文化历经磨难,依然五千年传承不灭。这种生命力,即使立身事外来观察,也会觉得实在了不起。何况我们自己就是这种文化的后人。

    然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开始,很多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抹杀否定。说京剧是“百兽率舞”,方块汉字要废除,文言是“死的语言”,迷信达尔文主义,要向动物一样进化。那么达尔文主义不需要仪式性的文化,只需要跟科技直接相关的文化——宗教活动,端午节这样的节日庆祝是仪式性文化,不能拿来造坚船利炮,所以都遭到轻视。到了新中国,继承这种风气,破四旧立四新,大革命,批林批孔,想用新的伦理观完全代替旧的,最终,结果也不理想。

    到改革开放之后,拜金主义当道,文化就更没有生存地位。现在很多地方 政府“复兴文化”,竟敢在报纸上打一句口号,公然违反马克思主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学生都学过,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可见在当今社会,文化在世人眼里,已经沦落到什么程度。

    其实中国人本来生活在文化中,从屈原,到方孝孺,到王国维,文化有高于生命的价值。现在文化被经济强暴,只认识GDP,所以中国的端午也好,其他很多美好的文化也好,自然很容易被别人拿走,落一个“墙里不开花,只闻墙外香”的结果。

    好在——当代的中国政府提出传统文化中“和谐”的理念,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期。这种种措施,扭转了近代这种民族虚无主义、自我贬低否定的风气,重新回归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是非常好的。

    唯独要注意的是,文化的继承不能只是表面功夫。譬如即将到来的端午节,除了放假之外,除了高喊“拉动小长假消费”,卖点粽子之外,国家和社会也应该组织一些传统的庆祝仪式,普及一些端午防疫祛病的文化,讲解一些端午所祭奠的名人的故事,鼓励民众去郊外游玩,把节日过得有点特色。这,才是让全民、全世界感到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节庆之道。

    一语道之:

    •与其向邻国怒骂,不如深入了解本国节日传统与内涵;

    •屈原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端午节本是凶日,是卫生节;

    •五四以来民族文化横遭否定,如今应回复其应有地位。

文化大国的节庆之道

热点最近网上流传一个图片帖子,是一个在中国的韩国女留学生嫌中国人不会吃粽子,手把手教中国人应该怎么吃粽子,怎么想着屈原。

典故端午纪念屈原,屈原是什么人?他是楚国人,三闾大夫,爱国诗人等等。您还知道吗,屈原生在一个最吉利的吉日,死在一个凶日。

执法除罪之道——现代版的“宰白鸭”与“刑不上…

热点赵作海冤案换来了有关部门制定新的司法规定,“刑讯逼供”得到的证言与供词不得采信。前两天媒体还报道了一件更恶劣的破案手法:…

典故清代有很多顶罪的恶劣事件,所谓宰白鸭。清人笔记记载,福建某地有一个彪形大汉被人打死,官府抓到一个16岁少年自首,说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