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林毅峰,海洋工程事业部副主任、总工程师黄俊,(陆上)新能源事业部科创中心副主任、设计负责人兼项目经理范可等人率领的三峡上海院海上风电技术团队,在中国海上风电领域开创多个先例——完成了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创新性地提出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解决了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改进后的大直径直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运用到福建兴化湾样机试验风电场,解决了浅覆盖层设计施工难题;研制的“三峡引领号”漂浮式海上风机平台和全钢制单注复合桶,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安装并经受住了台风考验,证明了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他们的工作推动了中国海上风电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实现了海上风电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
海上风电技术团队入围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初选。
海洋覆盖地球大部分的面积,拥有近乎无限的风能资源。在海上建立风电场,能够几乎无阻碍地接收到稳定的海洋风,使得风能利用率大大提高,为能源供应提供保障,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林毅峰,海洋工程事业部副主任、总工程师黄俊,(陆上)新能源事业部科创中心副主任、设计负责人兼项目经理范可等人率领的三峡上海院海上风电技术团队长期从事海上风电工程勘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国海上风电工程自主创新研究。他们先后完成了我国多个具有开创性和重大示范效应的海上风电重大项目,在设计理论、方法和工程实践上填补了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若干空白。2024年6月,由林毅峰、黄俊、范可等人参与完成的项目《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峡上海院承接的亚洲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由林毅峰担任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当时中国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待开发海上风能,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技术领域一片空白,海上风电技术团队必须攻克对中国海上风电从零到一的探索难题。
海上风电技术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适用于中国海上风电项目的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用8根斜桩支撑一个混凝土承台来共同承担风机的载荷。这套“中国本土定制方案”,既解决了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能跟国内设备和施工经验进行匹配,可快速应用于多个风电场,中国海上风电事业由此掀开历史性序幕。
此后,海上风电技术团队在探索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自主创新之路上奋勇向前:
由团队研制的“三峡引领号”漂浮式海上风机平台和全钢制单注,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安装并经受住了台风考验;改进后的大直径直高桩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型式运用到福建兴化湾样机试验风电场,解决了浅覆盖层设计施工难题;三峡上海院搭建的“中国三峡101”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平台具备自主在风电场区内移动和精准定位的能力,为中国海上风电、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精细化岩土工程勘察和科学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多年来,三峡上海院所负责勘测、设计的代表性海上风电工程项目有: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大连庄河III海上风电场,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阳江沙扒三五七海上风电场等。
从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起步,再到中国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的成功搭建,团队携手攻克了一个个“卡脖子”难题,为中国海上风电从近海走向深远海贡献了卓越功绩。展望未来,海上风电技术团队也将继续推动海上风电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为中国海上风电的高速发展作出贡献。
想了解更多三峡上海院海上风电技术团队的故事,敬请关注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酒业联合推出的《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金芒,在泥土中馥香,在岁月中沉淀,金种子·馥合香邀您一起融众香之长,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