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平:麦田守望者,成功培育杂交小麦,保障粮食安全
站内

赵昌平:麦田守望者,成功培育杂交小麦,保障粮食安全

推荐语:“通过一粒麦种,改变一个世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首席科学家赵昌平,坚守科研一线,敢于攻坚克难,挑战世界性难题“杂交小麦”。成功培育出能够大面积投产、推广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实现杂交小麦商业化。研制出“京麦”系列杂交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成为麦田稳产、增产助推器,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试种成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赵昌平入围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初选。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养活了地球上大部分人口,它们的产量和商业化对解决全球温饱问题至关重要。虽然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强的粮食作物,但因其基因组的复杂性,在过去数十年里,小麦难以像水稻、玉米一样,在杂交技术的利用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杂交小麦的产量、制种和商业化问题,始终是世界性难题。

直到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首席科学家赵昌平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BS型不育系,成功培育出可以在多生态区大面积种植和推广的杂交小麦品种,彻底解决了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七十年的科学难题,实现了杂交小麦商业化。

赵昌平,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北京学者,同时担任国家小麦良种攻关组专家、国家杂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首席科学家等职务。他率先发现冬性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并成功构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成为杂交小麦学科带头人。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也被认为是我国农业科技中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原创性成果。

赵昌平团队系统开展“二系杂交小麦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牵头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研究。历经多年的艰苦攻关,赵昌平克服了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身体抱恙等重重困难,攻克杂交小麦不育系难以繁殖、制种稳定性差、育性恢复不彻底、繁育周期长、种子成本高等科研难点,成功创制出二系杂交小麦品种。赵昌平团队研制出的强优势杂交小麦亩产与普通品种相比,增产可达20%以上,已大面积生产应用,适宜大范围推广,成功地实现杂交小麦商业化。赵昌平也为当初袁隆平院士曾询问他的问题:“杂交小麦能不能大面积投产?能否让百姓挣到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今,赵昌平团队着力培育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新品种,在丰产稳产、节水抗旱、耐盐碱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的特点。大面积应用可节水约30%,省肥约20%,在高产田可增产约15%,中低产田增产20%~30%。独具中国特色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不仅在中国喜获丰收,更逐步走出国门,在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试种成功,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中国名片。

高产杂交小麦,被认为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首选途径,是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根本所在,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赵昌平坦言,“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杂交小麦已经迎来了第二代品种的应用,与第一代相比,总体上穗子更大、千粒重更高、产量潜力也更大。相信,将来第三代杂交小麦也会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走进广袤田野,走上百姓餐桌。”

想了解更多赵昌平与杂交小麦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酒业联合推出的《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金芒,在泥土中馥香,在岁月中沉淀,金种子·馥合香邀您一起融众香之长,聚中国力量。

推荐5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