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中国遥感科学家刘少创,创新地运用遥感技术,跨界拯救极度濒危物种 —— 野骆驼。十余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在荒漠一线,带领团队借助北斗、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对野骆驼进行跟踪定位。通过卫星跟踪信息,对野骆驼的迁徙路线、活动规律、生活环境和潜在威胁等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卫星遥感及相关技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野骆驼及其栖息地的影响进行评估。对保护野骆驼及其最后的栖息地,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造福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创入围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初选。
刘少创,中国遥感科学家,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现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曾参与中国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月球探测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主持了“玉兔号”月球车和“祝融号”火星车导航定位及制图系统的研制。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全世界主要河流的源头和长度,为中国及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2011年,刘少创及其团队参加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开展的“嫦娥三号”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外场试验时,首次关注到野骆驼这一极度濒危物种,并开启了他运用遥感技术跨界守护濒危野骆驼的历程。
野骆驼(Camelus ferus)也称野双峰骆驼,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别将其列为加以保护物种和极度濒危物种(CR)。野骆驼以其能适应极端荒漠生存环境和饮用苦咸水生存的基因特性,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都认为家骆驼和野骆驼是同一个物种,但对采集到的野骆驼样本分析研究后,发现野骆驼和家养双峰骆驼的基因差异高达2%—3%,而人与大猩猩的基因差异也仅为1.5%左右。这表明:野骆驼是不同于家养双峰骆驼的另一个物种。目前,野骆驼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和蒙古西南部约二十万平方千米的戈壁沙漠地带。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存数量仅有一千峰左右,已处于灭绝的边缘。
野骆驼分布在荒漠无人区,野外观测困难,基础数据缺乏。在使用卫星技术进行追踪之前,科学家仅能依靠蹄印和粪便以及红外相机获取的照片进行研究分析。在中国和蒙古国的野骆驼分布区,刘少创团队为野骆驼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运用北斗和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对野骆驼群进行跟踪定位,了解野骆驼的迁徙路线、水源位置、活动规律、生活环境和潜在威胁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下,将野骆驼的位置及其周围的温度、气压等信息实时传送回来。在此基础上,刘少创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栖息地的变化,通过以卫星跟踪数据为基础建立的野骆驼生境适宜度模型,模拟了多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人类活动强度下野骆驼适宜栖息地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2月20日,劳力士公布了“2023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得主名单。在全球5位获奖者中,刘少创凭借“运用创新技术拯救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项目,成为自1976年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得此项大奖的中国科学家。该项目也因此被纳入了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Rolex 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刘少创在获奖时说道:“我们手里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野骆驼跟踪数据,我们已经用这些数据建立了野骆驼生境适宜度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对未来气候的变化对野骆驼的生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
十余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刘少创始终在拯救野骆驼之路上坚持和探索着。他带领团队开展的“运用创新技术拯救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项目,摸清了我国野骆驼种群分布、数量、集群与群体结构,探清野骆驼栖息地分布,栖息地动态变化的威胁因素,并为其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积累丰富的科学数据,更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于环境保护,保育物种及栖息地,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造福全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
想了解更多刘少创与野骆驼的故事,敬请关注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酒业联合推出的《2024中国力量年度人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金芒,在泥土中馥香,在岁月中沉淀,金种子·馥合香邀您一起融众香之长,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