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馥合香联合发起的“2023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 活动正在进行,第四支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系列专题片正式上线。
1970年春节前夕,上海市多家工厂由于缺电轮流停产,周恩来总理听取汇报后做出指示:从长远来看,华东地区缺煤少油,要解决华东地区用电问题,需要搞原子能发电。年后2月8日,上海市传达周恩来总理指示,动员和部署上海核电即“728”工程的研发和实施工作,正式扬起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远航风帆。
核电与火电、水电是构成世界电力能源供应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大国必争的战略高科技产业。一颗原子核,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一亿分之一,却蕴藏着惊人能量。1千克的铀235裂变以后产生的能量,大致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
回首中国核电高速发展的四十年,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从引进、研发再到出海,中国走向核电强国路上的每一步,都可以看到一位工程师的身影,他就是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自主创新的种子
1964年,邢继出生于四川南充,从小喜欢画画,高考报志愿时,老师极力劝说极具绘画天赋的邢继报考艺术院校,但更痴迷于军工的他选择了核事业。1987年,邢继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前身)。23岁的邢继可能不会想到,此后的30余多年,他将与核结缘,并将带领中国核电走向自主创新之路。
1990年,邢继被派往大亚湾核电站做核电设计,初出茅庐的他第一次在现场看到核电,也是第一次真正参与核电工作。在大亚湾的 3 年,邢继像海绵吸水一样认真学习,善于钻研的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积攒一整柜密密麻麻的资料,很快就从核电研发设计的“门外汉”变成了人人求解的专家。
多年后,邢继再回看大亚湾的工作经历时说: “几十年核电的引进、吸收、消化的过程,给我带来的切身感受是,无论你花多少金钱,都不可能买来真正核心的技术。人家可能会告诉你怎么去做,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除了know how(如何去做)以外,我们还必须要知道know why(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把真正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掌握核电核心技术,如一颗种子扎根在邢继内心深处。为了弄懂“know why”的问题,他常年扎根工程一线,如他所说:“只有到了现场,才能真正体会一个工程师应该做的事。”
1996年,国家提出核电发展方向是100万千瓦级。岭澳二期在秦山二期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首座“百万”核电站的自主化,遗憾的是,它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何时才能建造一座完全自主核电站是无数关心核电行业发展的国人心中的疑问,也是摆在新一代核电人面前的严峻考验,更是浇灌邢继心中掌握核电核心技术种子的精神力量。
中国核电名片
1998 年,中核集团启动了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型号研发的工作,后来欧美推出AP1000、EPR等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核集团借鉴经验,形成具有三代特征的自主核电技术 CP1000(华龙一号前身)。
2009年,邢继成为CP1000型号的总设计师。这之后,他和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等技术方案,一点点搭出了华龙一号的“骨架”,最终使其成为中国核电的名片。
核电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是让步工程进度,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追求更高标准,采用双层安全壳?正在研发阶段的CP1000一度面临这个两难的抉择。在集团内部的讨论会上,专家们各执一词,僵持不下。邢继心里清楚,采用双层安全壳方案对于核电站更加安全,但对设计团队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最终能不能成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身为总设计师,邢继的表态显得尤为关键。沉思良久,他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自主设计的核电站应该在安全设计上有更高的目标,采用双层安全壳这个方案,能够点燃设计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激情,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它!”短暂的安静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路走来,波折重重,邢继对建设自主核电站的信念和对安全性的坚持却从未动摇。正当CP1000研制完成,准备开工建设时,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爆发,国际上对核电站运营普遍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CP1000也被紧急按下了“暂停键”。这对所有核电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短暂的沮丧过后,邢继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让中国的核电站更安全,他说:“带领团队走出阴霾的唯一办法,就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因此在安全标准上,他果断选择了国际上的最高标准,并吸取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创新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很长一段时间里,邢继几乎是“连轴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断计算、推演,布局图一次次改动,方案一遍遍调整,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推算试验后,终于确定了非能动系统在安全壳内部的布置方案。这一先进的核电站安全理念的成功应用,华龙一号成为国际上安全标准最高的核电站,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向国际市场不可替代的“砝码”。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也意味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领跑中国核电时代
从引进外国核电技术到掌握核心技术走出去,邢继心中这颗自主创新的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期间三十余年光阴倏忽而过,而他也从一个初入核电行业的“小学生”成为年近花甲的核电总师。
三十年光阴,三代核电人接力奋斗,有些人可能没有看到华龙一号的落地,有些人可能并未参与华龙一号的研发,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核电人在自己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才有了这条中国核电巨龙的蓄势腾飞。
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既满足“华龙一号”核电“走出去”战略要求,也为“走出去”提供了知识产权的保障。
华龙一号,作为全世界自主化率最高的核电站,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2022年我国核电发出的电力相当于减少了燃烧标准煤炭1.28亿吨,等效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36亿吨、二氧化硫110万吨、氮氧化物95万吨。
“华龙一号”寓意“中华复兴,巨龙腾飞”,其成熟而优秀的技术水平受到全球关注,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旗舰。目前,我国已与英国、阿根廷、埃及、巴西等近20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老一辈核电人‘以身许国’,中坚力量主动出击,年轻一代不断自主创新,才有了中国核工业的今天。”邢继说,“中国核电发展了几十年,一直在‘跟跑’,‘华龙’实现了‘并跑’,这是中国核工业在世界核能发展中的历史性转变。我坚信,未来我们一定还能实现‘领跑’。”
想了解更多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的事迹,敬请关注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酒业联合推出的《2023中国力量年度人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金芒,在泥土中馥香,在岁月中沉淀,金种子·馥合香邀您一起融众香之长,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