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和金种子馥合香联合发起的“2023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 活动正在进行,第三支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系列专题片正式上线。
今夏中国北方多地连续高温天气,北京时间7月第一周连续3次创下全球单日高温纪录,被专家称为可能是“十万年来最热的一周”。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城市纷纷宣布进入高温紧急状态。与此同时,世界多地也出现高温天气,一些地区热射病频发。
极端高温只是全球极端天气灾害的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还有暴雨、洪涝、干旱、山火、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任何一项极端天气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生活,并对地球气候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而这些极端天气的根源正是因为大气遭到破坏所引发的全球变暖。是谁在实时监测大气变化,坚守地球家园的第一道防线呢?下面让我们走进为地球“测体温”的瓦里关气象人。
全球海拔最高(3816米)的本底站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厚重的大气层如同保护罩一般将它包裹。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速度骤然加剧,大气质量急速恶化,温室效应成为全球气候灾难的源头。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2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增长了1.0%,达到4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历史最高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实施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在不同地区陆续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大多建立在海上或沿海,而内陆核心地区的观测数据则极为缺乏。
为了补足这块数据,中国气象人将目光投向了地广人稀、土地广袤的西部地区。经过一年多的遴选,中国气象专家们最终确定在青海海南州瓦里关山建设亚欧大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这也将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座本底站。
1992年瓦里关大气本底台开始建设,1993年年底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圆满结束,1994年9月17日,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观测事业,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正式启航。此后三十年,在世界大气监测和保护的舞台上,开始回荡起属于中国的声音。
瓦里关本底台台长李富刚介绍:“青海瓦里关山正处于亚欧大陆高寒气流和东部季风的交汇地带,这里的大气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整个亚欧板块的空气质量。”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带给了瓦里关山特殊的使命。然而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瓦里关山,平均海拔超3800米、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杳无人烟、气温最低可到零下25℃……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
59岁的第一代瓦里关气象人黄建青这样回忆建站初期的基础设施,“没有微波炉,没有冰箱,喝的水是地窖里的水。为了确保观测准确性,房屋建设不能使用挥发性材料,导致屋顶年年漏雨年年修补,再加之高海拔山风凛冽,经常被风吹击门窗的噪声吵醒,整夜失眠对于观测人员来说,几乎成了一种常态。”短短数语,却道尽瓦里关气象人艰难漫长的筹建岁月。
种子精神在岁月流淌中传承
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主要担负着对温室气体、大气臭氧、气溶胶、太阳辐射、气象和边界层气象、降水化学等多个方面的观测,向世界提供亚洲内陆大气本底基准基本状况的系统观测资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多个项目、60多个要素的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观测,每天产生温室气体等6万多个数据。为了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瓦里关建站后4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绝少人烟,每一个人、每一辆车的进出都受到严格监控,拆除对测试产生影响的周边建筑……一项项严苛的措施后面,既是中国政府对监测气候变化数据的严谨决心,也是瓦里关气象人投身荒野、坚守使命的不悔初心。
“温室气体等大气本底观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主动把国际标准引进来,为的就是确保数据的精确,这样才有可比性和实际参考意义。”曾于1991年带领科研工作者对瓦里关山进行选址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秀骥如是说。
为了减少人为活动对观测数据的影响,本底站值班人员每10天轮换一次,每次两人,他们全面负责包括设备巡检、采样样品分析与测量等工作。
胡成戎,瓦里关本底台监测员,刚刚参加工作,10天一轮换的班次虽规律而稳定,然而疫情三年打破了这个规律,因为疫情导致的交接班不便,让刚刚参加工作的胡成戎在这里值守了50天。
李明,瓦里关本底台监测员,30岁,检查仪器、记录数据、更换采样膜、采集大气样本……这是他每天的工作,在旁人看来简单枯燥,实则极为重要。如果观测数据不准确、不连续,对于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判断都会产生严重误导,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
王剑琼,瓦里关本底台监测科科长,42岁,自2003年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来,坚持在山上轮流值班。由于瓦里关地处偏远,他考虑到监测设备维护的不便,于是开始研读各类设备说明书,趁设备维修专家上山维修时“偷师学艺”。如今,他不仅熟练掌握本底站各种仪器的操作,更是维修仪器的高手。凭借着多年的艰难付出,王剑琼于2016年被科技部授予“最美科技人员”称号。
黄建青,59岁,第一代瓦里关气象人,自瓦里关选址建站以来,29年一直坚守在瓦里关,也是台里的多面手,不仅是很多仪器的操作好手,还从零开始学习电工知识,成了站里的“电工师傅”。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瓦里关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没有吓退曾经的这些“年轻人”,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在这里连续奋斗,忍受荒野中的孤独,克服常年高原反应的挑战,如种子般咬定青山、坚忍不拔地向科学高地进发。正如胡成戎所说,坚守在瓦里关站,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一份自己的微弱贡献就已足够。
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
凭借近30年积累的海量数据,瓦里关本底站科研团队绘就反映欧亚大陆腹地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瓦里关曲线”,经过国内外专家对比分析,其与相距数千公里的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的结果几乎一致。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范例之一。
三十年时间,无论是老一代的黄建青,还是中坚力量李富刚、王剑琼,亦或是年轻一代李明、胡成戎,一代代瓦里关人坚守山巅,如同一颗颗种子般扎根瓦里关,头顶日日轮转的云彩与星空,脚踏这片古老偏远的牧场,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向着科学高地进发,用青春和热血坚守着高原气象人的初心。
2023年9月,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入选为“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基地,也许这是对三十年饮风宿雪、精益求精的“瓦里关精神”的最好注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对“瓦里关精神”也做了高度评价,他动情地说道:“瓦里关气象工作者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科学成就,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就是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 。
想了解更多瓦里关气象人的事迹,敬请关注由凤凰网和金种子酒业联合推出的《2023中国力量年度人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金芒,在泥土中馥香,在岁月中沉淀,金种子·馥合香邀您一起融众香之长,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