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率远征军抗日的英勇事迹,不一一赘述。截取远征军败走印度一事,看孙立人在军事与政治的交锋中为何虽胜犹败。有人说,孙立人要是听话的人,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赫赫战功了。蒋介石提拔人时尤以黄埔系为主,孙立人并非黄埔系出身,自然受到老蒋疏远。更为致命的是,孙立人忽略了国民党军方主流派在政治上的实力,尤其是在他得势之时,与黄埔系疏远与矛盾是他一大致命伤。
|
远征军首次入缅因战事不利撤退时,孙立人反对杜聿明进入野人山的命令,西退印度。杜聿明带领第5军军部和新22师在野人山中辗转三月遭受大量非战斗人员装备损失后,结果还是一样退到了印度。杜聿明回重庆报告作战经过,向蒋介石告了孙立人一状,说孙立人不遵命令擅自入印度。
|
|
|
在国外战场上,孙立人远离国内党派斗争的束缚,可以自由发挥军事才能,然而在国内战场上,孙立人才能犹在,然而供他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多。在缅甸战场上与杜聿明的矛盾,让杜聿明感觉到了功高震主的威胁,这种怨气与不安延续到了东北战场上。
|
孙立人指挥的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缅战中盟军公认的唯一一次胜利,更被后人称为史诗般的战役,同时这次大捷对于孙立人将军本人和新38师来说,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孙立人的超人的指挥天才一直被当局漠视和埋没,新38师一直被蒋介石和军事当局视为一支“杂牌军”。
|
|
1946年3月底进入东北到5月份,没有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被林彪死死地扼住了咽喉,蒋介石迫不得已将远在美国的孙立人召回来。孙立人进入东北战场后,马上重新进行排兵布阵,于是国共历史上的两位名将就这样站在了同一个战场上。
|
|
1947年3月,杜聿明被林彪的东北联军包围,下令新一军三十师火速增援,三十师的师长唐守治吸取了其塔木的教训,为了避开林彪的围点打援而迂回前行,林彪只得主动退回。杜聿明虽然是虚惊一场,仍然在军事会议上指责唐守治。孙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部下,当下就和杜聿明争吵,将帅彻底闹翻。没有多久,孙立人就在东北战场淡出了。
|
|
|
东北民主联军用十个营干净漂亮地吃掉国民党军两个营,用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这是林彪在东北屡试不爽的战法。战后被毛泽东总结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113团全军覆灭后,孙立人大骂杜聿明指挥无方......
|
|
孙立人是美国对台策略的牺牲品,目中无人的他处在那一个年代,迟早要出事的。随着蒋介石在台湾地位的巩固,罢免了孙立人的兵权,并在1954年炮制了震惊岛内外的“孙立人兵变冤案”,将孙立人囚禁了33年。
|
美国政府在蒋介石兵败大陆之际,曾打算“弃蒋保台”,由孙立人主政台湾,麦克阿瑟亲自游说孙立人。据美国己解密的档案,对于美国的游说,孙立人至少有3次断然予以拒绝。美国这一举动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但初到台湾的蒋介石为了笼络美国,重登“总统”宝座,尚需得到孙立人的拥戴,所以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
|
|
|
|
这位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的同学、东方的隆美尔,缅甸作战已经证明其军事才能,尽管军事才能卓越,在政治上的情商却是非常的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一个有个性的可爱的人,却不是一个好的政客。
|
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亲率113团星夜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至午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七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孙立人善于运用迂回战术,他指挥的仁安羌大捷,是第一次缅甸战争中盟军公认的唯一一次胜利。
|
|
孙立人是一个厚道率直的军人,很少私下评论抱怨别人。在软禁的33年中,一次孙立人侄孙看望他,看见他正在修盆景,侄孙问他这个盆景养了多少年啊,孙立人当时很难过,说我出事多久就是多久,沉默良久,孙立人说我一生最能够为国家做事的时间,把我埋葬在这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