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三回,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吴敬梓在这回里面写了两个名字都有“进”字的人,一个周进,一个范进。已为“教育部长”的周进看到五十四岁的老考生范进,那是衣衫褴褛乞乞缩缩,和当年的自己十分相像,再看自己裶袍锦带何等辉煌,不禁感慨万分。范进“高考”中举后,先是傻乎乎的疯魔了一场,而后丫鬟女仆全有了,那是裶袍锦带何等辉煌。看来,在古代,衣衫褴褛还是裶袍锦带,就是在此一“考”,科举千年,不知道上演了多少“范进高考”的那些事儿......

请先确认是否安装了 最新Flash 播放器
请点击安装按钮

安装
宋以前科举:完备期

孔圣人提倡“有教无类”的良苦用心

孔子跟科举没关系,但是孔子跟科举“试题”有关系。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他排除了按出身、血缘、门第等先天条件来给人划等级的旧习,强调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有教无类”的主张其重心就在于要把社会下层的优秀者选拔出来,使之“学而优则仕”,这是科举兴起的初衷。

明朝科举:鼎盛期

朱元璋为什么制造科场大冤案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几乎都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但秦末刘邦和元末朱元璋是两个例外,秦元都失去封建社会中稳定政权的基本力量——儒生阶层的支持,元朝曾一度废止科举80年,读书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元璋,这个明朝开国皇帝,原来是个乞儿,大概和范进一样衣衫褴褛,他改变命运的方法不是科举,而是参加造反,刚好元朝瞧不起读书人,朱元璋就利用读书人一起造反

清朝科举:灭亡期

见证:这一刻废除千年科举制

1905年9月2日,这一天是中国士大夫魂断科举路的日子,光绪皇帝把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给废了。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失魂落魄的走在大街上,他一生为之追求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顷刻间变成一枕黄粱......

满清科举三大案之顺治丁酉科场案

丁酉科场案指的是顺治14年(1657)发生在顺天(今京津地区)乡试的科场案。正考官曹本荣,副考官宋之绳,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或欲结权贵,或贪财纳贿,竟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发榜后,众人不服,议论纷纷。给事中任克溥奏参,称中式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所以得中。顺治帝闻奏大怒,立即令都察院会审......

满清科举三大案之康熙辛卯科场案

辛卯科场案指的是康熙五十年发生在江南乡试的科场案。这年江南乡试,九月发榜,中举者除苏州十三人外,其余多为扬州盐商子弟。其中句容县王曰俞所荐之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之程光奎皆文理不通,于是舆论大哗。苏州生员千余人集会玄妙观,推廪生丁尔戬为首,将财神像抬入府学,愤怒的考生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讽刺左必蕃和赵晋。

满清科举三大案:咸丰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场案指的是咸丰八年发生在北京顺天乡试的科场案。在这年顺天乡试中有一个叫平龄的满洲人考中第七名。平龄平时喜欢戏曲,曾登台演戏,被人轻视,因此,他中举后舆论哗然,称戏子也能考中,令人怀疑其中有弊。御使孟传金参奏,要求复试平龄。于是,咸丰帝派大臣查办,结果发现平龄试卷草稿不全,试卷内错谬之处甚多;此外,还发现另外五十多人的试卷也应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