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远征:屡战屡败 万骨已枯功未成
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是第5军的200师,师长是戴安澜。戴安澜的大儿子戴复东,已年逾古稀。在他14岁时,父亲从昆明的小巷走出,挥别家人,踏上了远征异域之路。戴复东说,那是最后一次见面,之后就再没有见过。[播放]
远征军溃散后,200师师长戴安澜按杜聿明的命令北撤。1942年5月,戴安澜在缅北小山村牺牲,年仅38岁。有位老华侨看见戴将军的遗骨装在木箱里,老泪纵横,“我有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要给戴师长,让他睡安稳。”[播放]
1942年5月,杜聿明领着几万大军撤退野人山。面对的是瘴气、蚊子、蚂蝗,许多人不堪忍受痛苦,纵身跳崖,甚至持械自尽。老兵张富麟说,杜聿明的副官病了,在树底下睡了一夜,第二天就变成骨头了,被蚂蚁吃了。[播放]
缅,缅甸,中南亚国家,中国西南近邻,自古便与中国交好。1885年沦为英属殖民地。[详情]
1938年春,滇缅公路筑路工程全线铺开,并于当年12月初步建成通车。1939年,随着日军入侵越南,封锁滇越铁路,刚竣工不久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详情]
重整远征军:学生从军 美式装备傲群雄
为弥补兵源不足,1943年蒋介石发表著名讲话,“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号召学生参军。当时在西南联大的中山中学念高中、还不满18岁的杨毓镶响应号召从军,成为一名远征军士兵,去了印度兰姆伽。[播放]
美国人在兰姆伽开设军事技术学校,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在此受训。教官都是美国人,翻译由学生担任,训练按照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来进行。杨毓镶被编入青年军第207师,换上崭新的美式军服,还裹上了毛呢裹腿。[播放]
失去滇缅公路后,喜马拉雅南麓的驼峰航线成了中国唯一的物资捐助之路。美国空军为中国空运物资65万吨,500多架飞机坠毁,山谷洒满飞机残骸。飞行员大都来自美国小镇,为中国补给物资成了他们一生的闪光点。[播放]
第二次远征:收复国土 踏敌尸骨唱凯旋
老兵钟云清参加过孙立人38师在缅北的反攻战役,对手是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18师团。中日王牌师在胡康河谷狭路相逢。日军将树桩挖空,埋伏在内,让驻印军措手不及。但很快驻印军找到了妙计。[播放]
1944年9月1日,蒋介石下死命令,限第8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军法从事。副军长李弥亲自冲上阵地,激战数日。他被人从主峰扶下来时眼眶充血,呢军服成碎条状,人已经走形。[播放]
收复腾冲一战,国军9000多名士兵战死,伤者无数。农民作家段培东回忆,六七十岁的老婆婆捧着钵头给伤员喂稀饭。伤员伤口上都生蛆了,密密麻麻的爬着。老妈妈一面喂着伤兵,一面流着眼泪。[详细]
很难把60多年前帮助远征军的美国人,与现在在黄海演习的美国人在思想意识里统一起来。
还有多少人会去悼念那些浴血牺牲的英灵?会想起那些默默凋零的老兵?
谁记记得杜聿明、卫立煌远征军10万人力保滇缅公路,最终归国只有区区4万?
走过野人山的远征军老兵刘世教让我非常惭愧!一顿饭没准儿能花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