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远行的王军先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就此真正谢幕

追思远行的王军先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就此真正谢幕

本文转自:周说A,作者:  周志兴

作者简介:周志兴(1952年~)江苏常州人,资深媒体人,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任助理研究员。《领导者》杂志社长,《共识网》负责人。

追思远行的王军先生

早晨,噩耗传来,原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驾鹤西行了。王董病了很久了,一直住在广州,不断有他身体不好的消息传来,毕竟也是78岁的人了,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不意外,但是仍然很悲痛,因为,王董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在我心里,他的形象非常高大。

其实和王董交往不多,但是,仅有的几次印象却很深刻。

1992年下半年,我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当副社长,一天,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李琦同志找到我说,王震同志打电话来,希望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本他的画册,王震同志很客气地说,知道自己不够格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画册,但是,还是希望文献出版社能够支持。我知道,王震懂得中央的规定,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的是中央常委以上的领导,他没有当过常委,所以谦称不够资格。但是我们也知道,在粉碎“四人帮”和推进改革开放上,他的作用非常大,所以,不存在资格不够的问题。李琦同志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下来,把这个任务具体的交到我的手里。

从那时候开始,我和王震家里就建立了比较多的联系,王震在北京翠花湾的住所,也成了我常常去的地方。王军也住在这个小院子里,有时候,我也会到他的房间看看,这间也就是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说不上整洁,我估计王军管着这么多的事情,回来住的机会也不多。但是,这间房子之小之简陋,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实在是反差强烈。

《王震》画册

画册的编辑工作还是顺利,因为王震的秘书班子和家人为这本画册做了很多的准备,我们出版社只是做了一些辅助和协调的工作。但是,印制出了一些麻烦。开始是王家自己找了一家中资在香港的印刷机构,我就不说名字了,他们负责从设计打样一直做到印制完成。他们也很认真,但是看打样的时候,大家非常不满意,觉得大失水准,只得临时决定改由香港凸版印刷来印制。这是我推荐的印刷厂。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成立以后,第一本画册出的是《邓小平》,这是小平生前亲自看过的唯一一本他自己的画册,就是在凸版印刷的。后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又出版了《刘少奇》《毛泽东》《周恩来》《彭真》《陈云》等画册,所以,在出画册方面还是有着比较多的经验的。《王震》画册出现这样的问题,以至于决定舍弃前面做的工作,从头再开始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但是,王家并没有抱怨,也没有批评我们。

我记得这个画册还有一个插曲。开始编辑工作的时候,王震同志还在世,但是在编辑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王震同志去世了。中央对王震的悼词有官方评价:王震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这本画册序言或者后记是不是要加上中央在给王震同志的评价?王震的秘书李慎明坚持要加上这些评价,但是王震同志的家属反对,尤其是王震夫人王季青,记得那天在他们家里为这个问题争持不下,最后需要老太太一锤定音,后来,王震最喜欢的孙女王京川说,她到里屋去问奶奶。过了一会儿,京川从里屋拿出一张纸条,是王震夫人写的,纸条的大意是说:在这本画册上,不加入中央的这些评价,这是我的决定,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这个问题才算解决了。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很深,对这位老太太心里更是充满了敬意。

2014年,王震夫人王季青铜像揭幕

画册编辑结束后,王军在中信集团所属的国安宾馆,请我吃了一顿火锅,中信国安的火锅是名气很大的,邓小平、杨尚昆等都在这里吃过。王军再这里请我吃饭,也有象征意义。当时在座的。还有央视的著名主持人陈铎,他是为电视片《王震将军》做解说的。王军那天非常客气,说了不少感谢的话,其实,我就是做一份工作而已。王军自己其实吃的很少,一直在招呼我们吃。编过这本画册后,王军的弟弟王之还专门从香港买了一个公文包给我,这弟兄俩实在是非常客气。

2008年是王震的100周年诞辰,王家在两年以前就找到我,说是要准备拍一部六级的纪录片《王震》,希望我来做一个协调人,来找设摄制队伍,找撰稿人。于是我找了中央新影成立摄制队伍,也在央视找了著名的纪录片编导康建宁,搭起了班子,开始做这部纪录片。没想到这里又出了一些小插曲。撰稿人最开始选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位老作家,他也写过王震,但是几个月后,他交了初稿编导看了不满意,认为没法拍。康建宁突然对我说,干脆你来写。我说,我从来没有写过纪录片的词儿啊!康建宁鼓励我说,我看过你写的《财经文摘》杂志的卷首,就是我喜欢的风格,我认为你会写的好。

纪录片《王震》

实际上,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因为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是个死日子,非得按时完成不可,我就迫不得已披挂上阵了。在创作过程中,王军也很关心,策划阶段他也给了很多意见。我为了写脚本,到了一次新疆实地采风,王军那时候已经离开了中信集团退休了,但是,他还是交待新疆的朋友关照我们,为我们提供各种便利。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审片阶段。王军那时候已经近70岁了,还是非常认真地参加。最后的审片是在中央新影厂做的,广电总局、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农业部和生产建设兵团都有专家参加,主导的是广电总局总编室。审片过程中提了不少意见,在我看来,有的意见实际上是没有太多道理,但是代表家属出席的王军非常仔细的听,从来也不反驳,我知道,他是在表示对审查的同志的尊重。我参加过一些审片,有的家属是非常难对付的,他们中有的人很狂傲水平又不够,但是,因为是家属,身份特殊,审片人也常常是无可奈何。

我也不说话,因为我毕竟只是撰稿人,但是在有一个环节上,我忍不住了。那是一段台词,是采访王震的长子王兵的。王兵说,我的妈妈很实在,一是一,二是二,我的爸爸有时候还“吹点牛”,审片人说,这句话要删掉。我忍不住了说,我认为这句话才表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王震来,最好保留。审片人说,中央领导同志还要吹点牛?这话不好听。他接着问在场的王军说,你们家属怎么看?我是不同意的,最后你们家属定。王军只是笑,没有反驳,也没有同意。但是实际上,审片人知道他是默认了主管部门的意见。我以前也听到过有的说法,说王军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但是从我看到的王军看,他完全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实际上,关于他的传说更多的是他如何体恤下属,关照下级。很多朋友在他手下工作过,提起王董,都是由衷地敬佩。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关纪律检查部门找到他说,中信集团有一个人涉嫌贪污,要带走审查。一般单位领导一定不会阻止,有的为了减轻责任还会落井下石。但是王军觉得,他是主管领导,要了解清楚情况,也要保护下级不受伤害。他说,据我了解,这个同志不是党员,不应该归纪委管吧!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可是中信的朋友用这个传说来证明王军的为人,证明他的人格魅力。我相信这样的故事。

王军

王军曾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1979年随荣毅仁先生创建中信集团,直到成为中信集团董事长,成为真正的站立于改革开放的潮头的弄潮儿。几年前,他开始重病缠身,只得在广州养病,一个轰轰烈烈一生的人似乎前进的脚步戛然而止,有时候,有朋友去看他,说到他卧床,说到他甚至认不得熟人了,说到他表达也很困难了,我都为他心酸。现在,一切结束了,他退休的时候,就有一篇报道说王军谢幕,我看,从昨晚开始才是真正的谢幕,希望他在天国不再有巨大的工作压力,也不再有病魔的攻击,静静地俯瞰人间,我们会感受到他的目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